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保藏著一隻看似一般的木箱。它外表粗糙,唯有用毛筆書寫的“北京王京10”字樣,成為特别標識。
木箱的主人,便是“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王淦昌,“王京”是王淦昌為了保密給自己取的化名。1971年至1978年,王淦昌隨核武器研发機構從北京遷往四川。這隻木箱是王淦昌當時用來裝運資料的,它見証了一代科學家以身許國、隱姓埋名、保存隐秘的真實故事。
王淦昌在授命領導核武器研发前,已是国际闻名的物理學家。1941年,王淦昌發表關於探測中微子的論文,遭到国际物理學界矚目。新中國建立后,王淦昌調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讨所。1955年,王淦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9月,他作為中國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讨所任研讨員,從事根本粒子研讨,並被選為副所長。其間,他領導的研讨小組在国际上初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其意義不亞於獲得一項諾貝爾獎,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1960年末,王淦昌受命回國。第二年,他隐秘参加研发原子彈的队伍。研发原子彈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高機密,參與中心作业的專家,連身份都要嚴格保密。一旦參加這項任務,就意味著數十年的隱姓埋名。當組織寻求個人意見時,王淦昌隻說了一句:“我願以身許國!”
唯大英豪能本性。1961年至1978年,原本名滿全国的王淦昌從国际學術和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他的姓名變成了“王京”﹔通信地址變成了信箱代號﹔他放棄了解的根本粒子研讨,改方向從事國家火急地需求的核應用研讨﹔他從此再未公開發表一篇論文,再未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沟通……隱姓埋名的他全身心肠投入到原子彈、氫彈原理打破及核武器研发的試驗研讨和組織領導作业中。
在河北省懷來縣的燕山腳下,王淦昌和他的團隊曾進行長達數年、多達數千次的爆破試驗。試驗基地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科學家和試驗隊員吃住在帳篷裡,工地正好處在風沙口,有時大風能把軍用帳篷掀起來,有時一頓飯會遇上幾次風沙,常常是一碗飯半碗沙。在艱苦的環境中,王淦昌以身作则,帶領團隊完结上千個試驗元件的爆轟試驗,指導設計試驗元件,指揮安裝測試電纜等,直到最终參加試驗。終於在1962年末,根本把握了獲得內爆的重要手法和試驗技術。
1963年,中心決定核試驗要搬到西部試驗場。王淦昌回到家,讓夫人幫忙准備過冬的衣服。妻子追問他到什麼当地去,他隨口說去西安——鐵的紀律不允許他將實情告訴家人。當年赴戈壁灘原子彈試驗基地作业的數千名科技人員中,56歲的王淦昌是年齡最大的一個。年近花甲的他跟著一群年輕人,日日夜夜投入到緊張的作业中,天天摸爬滾打在苍茫戈壁中。工人們看到已經兩鬢斑白的王淦昌仍然那麼努力作业,也都備受鼓动。在試驗場,我们親切地叫他“王老頭”。王淦昌聽了非常高興:“非常好,這說明我和工人浑然一体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榜首顆原子彈爆破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我國榜首顆氫彈爆破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后第4個把握這種具有更強大威懾力的熱核武器國家。王淦昌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
1976年,近70高齡的王淦昌再赴風雪彌漫的青海高原,在一望無際的“逝世之海”内地成功進行我國第3次地下核試驗。至此,中國的空中、地上和地下核試驗根本走完了一切歷程。
從1961年參加原子彈研发后,王淦昌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打破及核武器研发的試驗研讨和組織領導,為我國核武器研发作出巨大貢獻、立下了永存功勛。整整17年,他一向运用“王京”這個化名,直到1978年,他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出任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讨所所長,他才在公開場合从头运用王淦昌這個姓名。
多年以來,王淦昌一向對自己的作业三缄其口,就連對妻子、兒女也從未泄漏過半個字。在王淦昌子女的印象中,父親不是出國便是出差,一年到頭沒幾天在家。用他小女兒的話說,他不是幾年不著家門,便是進了家門便一個人關在屋子裡忙自己的事。5個子女的婚禮,王淦昌也都因為作业原因未能參加。
舍小家隻為報國家,人無名但求國有名。“兩彈一星”事業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公民笔挺腰杆站起來的重要標志,也見証了一代中華民族優秀兒女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崇高情懷。為了提前爆響“爭氣彈”、笔挺腰杆子,以王淦昌為代表的科學家們,甘願放棄名滿全国、功成名就的人生,投入到關系國家民族命運的科研戰斗序列。為了國家的需求,他們嚴守保密紀律,在苍茫無際的戈壁荒漠,在人煙稀疏的深山峽谷,隱姓埋名,甘願將自己的壯美人生,書寫在為國家民族自立自強的征途上。
歷史,不會忘記為國奉獻的英豪。1999年9月18日,中心、國務院、中心軍委在公民大會堂盛大舉行赞誉大會,颁发(追授)王淦昌等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